老鼠过街,人人喊打———不尽然。媒体日前报道的一则新闻让人惊奇:病怏怏的小老鼠,在美国身价不菲。关节炎老鼠,每只200美元;失明老鼠,每3只250美元;癫痫老鼠,每对2000美元;自定制老鼠,每种竟达5万—10万美元。
前不久,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提供给国内一家科研单位70只基因剔除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小老鼠,每只售价200元,比那些“身强力壮”的正常实验鼠身价提高了10倍。
有财经头脑的人由此预言:老鼠工业来临了。
鼠舍大扩建
佐证老鼠工业说法的直接迹象是: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实验鼠。
日前,上海投资1.8亿元,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“实验动物资源公共服务平台”,到2007年,可建成饲养量约15万只的“小鼠加工厂”和“小鼠医院”。
而此前,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已投资3800万元,在松江九亭建立了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“鼠舍”,饲养的“鼠民”多达20万只。市科委还联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、交大医学院、瑞金医院、同济大学等多家相关科研院所,在浦东组建了“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”。仅此,上海已有3座大型“鼠居”。
而国家科技部也把“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的建立”列为十五攻关重点项目,在南京新建了占地100亩、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办公、科研培训大楼和遗传工程小鼠研发、保种和繁育中心,资源库可同时饲养小鼠8万只以上。
鼠舍大扩建,缘于几乎所有生命科学相关领域无不涉及模式生物,在Medline上登录的生物医学文献中,60%涉及模式生物。模式生物已成为功能基因组学、生物学、医学、药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。但由于是用于严谨的科学实验,实验鼠尤其是遗传工程小鼠,必须在特定的纯净环境中培育和成长;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自己培育、自己饲养老鼠开销大,不如每次实验时购买合算;且自行培育的老鼠不符合卫生标准,实验价值不大。国内外普遍的趋势是由“养鼠专业户”提供实验鼠。
有人粗粗算了一笔账:上海实验动物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后,上海的实验鼠“鼠民”将接近40万只,仅以实验鼠的最低价格每只20元算,年产值就在800万元。而基因改造后的实验鼠,售价是正常实验鼠的近10倍,由此可见,仅上海一地的实验鼠,产值就可能逾千万。而在美国,鼠工业规模更大,美国每年需要的实验鼠达2500万只。
老鼠生人病
认为鼠工业来临的另一证据是:乙肝、白血病、骨质疏松症、帕金森病……科学家正孜孜以求让老鼠患上更多的人类疾病。
“老鼠是人类解密自身基因功能、疾病发生发展机理和进行新药试验的最佳替身。”据专家介绍,2002年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,留下了一套长达700卷、每卷1000页、全部由A、G、C、T四种字母写成的“生命天书”,这本“天书”详细记录了人类2.5万-3万个基因的图谱。人类基因是如何指导一个个单细胞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个人类个体,又是怎样影响人类生老病死,是怎样决定不同的人对环境因素反应的差异和对药效的差异?这些都是“后基因组时代”的待解之谜。但科学家不可能直接拿人做实验,需要生物充当人类的替身,这类生物替身被称为“模式生物”,包括大肠杆菌、线虫、果蝇、斑马鱼和小鼠等。
在所有的模式生物中,小鼠成为首选对象。首先是因为它是“人类的远亲”,人类99%的基因存在于小鼠,80%的小鼠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有最为匹配的同源基因,93%的区域基因排列顺序与人类相同。尽管小鼠和人类在体型大小和形态上很不一样,但它的组织器官结构和细胞功能都与人相似。其次,小老鼠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,身体构造相对简单,生命力顽强,繁殖和发育速度特别快,几乎没有生理上的个体差异,能保证充足的供应数;此外,实验鼠价格相对“便宜”,一只身体健康的实验鼠售价只有20元左右,比在猿、猴等动物身上做实验方便和经济得多。
正因为如此,科研人员指望通过转基因、基因定点“敲入”、基因剔除、化学诱变、转座子插入、基因捕获等技术,给小鼠胚胎干细胞或小鼠受精卵作基因组“加法”,即转基因;或“减法”,即造成小鼠某个基因突变,以观察小鼠的生理病理变化,从而知道基因的真正功能。就像拆装闹钟,加入或去掉一个零件,观察钟的变化。
[1] [2] [3] 下一页